基本解释


qín  ㄑㄧㄣˊ
◎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,在今陕西省和甘肃省一带:朝(zhāo )秦暮楚。秦晋之好。秦楼楚馆(旧时指妓院)。
◎ 中国朝代名:秦代。秦镜高悬(喻法官判案的公正严明。亦称“明镜高悬”)。
◎ 中国陕西省的别称。

英文翻译


Ch'in

详细解释

详细字义
Qín
〈名〉
(1) (会意。从禾,从舂省。本义:禾名。假借为专名用字)
(2) 秦,部落名 [Qin tribe]。嬴姓。相传是伯益的后代
秦, 伯益之后所封国。——《说文》。 朱骏声曰:“地宜禾,在今 甘肃秦州清水县。”
(3) 古国名 [Qin state]。秦襄公始立国,孝公时,成为战国七雄之一,定都咸阳
(4) 朝代名(公元前221—公元前206年),是由周朝的秦国(在今陕西甘肃一带)统一全中国后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朝代 [the Qin Dynasty]
秦王不说。——《战国策·魏策》
秦灭 韩亡 魏。
秦王色挠。
(5) 又如:秦越肥瘠(喻指相去遥远,互不相关);秦庭鹿(指秦朝的政权)
(6) 汉时西域诸国沿称中国为秦 [China]
昔为形与影,今为胡与 秦。——《乐府诗选》
(7) 又如:秦人(秦代统一后,北方与西方邻国往往称中国人为秦人);秦地(汉时西域诸国对中国的称呼)
(8) 古地区名 [Qin district]指今陕西省中部平原地区。因春秋战国时为秦国地,故名。如:秦声(陕、甘一带的戏曲音乐);秦川(古地区名。在今陕,甘秦岭以北地区);秦弓(指古时秦地所产的弓);秦客(秦地来的人)
(9) 陕西省的简称 [Shanxi province]。如:秦川(古地区名。泛指今陕西、甘肃的秦岭以北平原地带);秦中(古地区名。指今陕西中部平原地区)
(10) 通“螓”。蝉的一种。螓首 [a cicada-like insect]
其尺索刺麤而毛美秦发。——《史记·扁鹊仓公列传》

汉语字典

[①][qín]
[《廣韻》匠鄰切,平真,從。]
(1)古部落名。嬴姓。相传是伯益的后代。非子做部落首领时,居于犬丘(今陕西兴平东南),善养马,被周孝王封于秦(今甘肃张家川东),作为附庸。
(2)周朝国名。嬴姓,周孝王封伯翳之后非子为附庸,与以秦邑。秦襄公始立国,至秦孝公,日益富强,为战国七雄之一。春秋时奄有今陕西省地,故习称陕西为秦。
(3)朝代名。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。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统一中原,自称始皇帝,建都咸阳。前206年,为汉所灭。传二世,共十五年。
(4)东晋十六国时期国名。(1)公元352年氐族贵族苻健称帝,国号秦,建都长安,史称前秦。(2)公元386年,羌族贵族姚萇称帝,亦国号秦,建都长安,史称後秦。(3)公元385年鲜卑贵族乞伏国仁称大单于,其弟乾归称河南王,又改称秦王,都苑川(今甘肃榆中北),史称西秦。
(5)古邑名。即秦城、秦亭。在今甘肃张家川东。秦祖先非子封于此,是秦的最早都邑。
(6)汉时西域诸国对中国的称呼。
(7)香草名。一说为木名。
(8)陕西省的简称。春秋时,秦国土奄有今陕西省地,故名。
(9)姓。

音韵参考

[广 韵]:匠鄰切,上平17眞,qín,臻開三平眞A從
[平水韵]:上平十一真
[粤 语]:ceon4
[闽南语]:chin5

康熙字典

◎ 康熙字典解释
【午集下】【禾字部】 秦; 康熙笔画:10; 页码:页851第30
〔古文〕

康熙字典第851页图片

  • 柳公权的秦字楷书

    柳公权

  • 虞世南的秦字楷书

    虞世南

  • 虞世南的秦字楷书

    虞世南

  • 赵之谦的秦字楷书

    赵之谦

  • 沈尹默的秦字楷书

    沈尹默

  • 魏碑的秦字楷书

    魏碑

  • 颜真卿多宝塔体的秦字楷书

    颜真卿多宝塔体

  • 柳公权的秦字楷书

    柳公权

  • 褚遂良的秦字楷书

    褚遂良

  • 颜真卿的秦字楷书

    颜真卿

  • 颜真卿的秦字楷书

    颜真卿

  • 张猛龙碑的秦字楷书

    张猛龙碑

  • 智永的秦字楷书

    智永

  • 赵孟頫三门记体的秦字楷书

    赵孟頫三门记体

  • 智永的秦字楷书

    智永

  • 张猛龙碑的秦字楷书

    张猛龙碑

  • 欧阳询的秦字楷书

    欧阳询

  • 褚遂良的秦字楷书

    褚遂良

  • 褚遂良的秦字楷书

    褚遂良

  • 颜家庙碑的秦字楷书

    颜家庙碑

  • 张即之的秦字行书

    张即之

  • 行书-米芾的秦字行书

    行书-米芾

  • 行书-集字圣教序的秦字行书

    行书-集字圣教序

  • 欧阳询的秦字行书

    欧阳询

  • 董其昌的秦字行书

    董其昌

  • 董其昌的秦字行书

    董其昌

  • 董其昌的秦字行书

    董其昌

  • 皇象的秦字行书

    皇象

  • 敬世江的秦字行书

    敬世江

  • 李邕的秦字行书

    李邕

  • 明人的秦字行书

    明人

  • 明人的秦字行书

    明人

  • 秦观的秦字行书

    秦观

  • 沈周的秦字行书

    沈周

  • 王铎的秦字行书

    王铎

  • 王羲之的秦字行书

    王羲之

  • 薛绍彭的秦字行书

    薛绍彭

  • 颜真卿的秦字行书

    颜真卿

  • 颜真卿的秦字行书

    颜真卿

  • 张瑞图的秦字行书

    张瑞图

  • 张照的秦字行书

    张照

  • 赵孟頫的秦字行书

    赵孟頫

  • 郑板桥的秦字行书

    郑板桥

  • 郑板桥的秦字行书

    郑板桥

  • 郑板桥的秦字行书

    郑板桥

  • 王壮为的秦字行书

    王壮为

  • 王壮为的秦字行书

    王壮为

  • 王壮为的秦字行书

    王壮为

  • 王铎的秦字行书

    王铎

  • 毛爷爷的秦字草书

    毛爷爷

  • 归庄的秦字草书

    归庄

  • 怀素的秦字草书

    怀素

  • 智永的秦字草书

    智永

  • 皇象的秦字草书

    皇象

  • 黄庭坚的秦字草书

    黄庭坚

  • 怀素的秦字草书

    怀素

  • 揭傒斯的秦字草书

    揭傒斯

  • 敬世江的秦字草书

    敬世江

  • 孙过庭的秦字草书

    孙过庭

  • 王铎的秦字草书

    王铎

  • 鲜于枢的秦字草书

    鲜于枢

  • 徐伯清的秦字草书

    徐伯清

  • 徐伯清的秦字草书

    徐伯清

  • 薛绍彭的秦字草书

    薛绍彭

  • 赵佶的秦字草书

    赵佶

  • 傅山的秦字草书

    傅山

  • 傅山的秦字草书

    傅山

  • 隶书-伊秉绶的秦字隶书

    隶书-伊秉绶

  • 曹全碑的秦字隶书

    曹全碑

  • 曹全碑的秦字隶书

    曹全碑

  • 邓石如的秦字隶书

    邓石如

  • 唐玄宗的秦字隶书

    唐玄宗

  • 华山神庙碑的秦字隶书

    华山神庙碑

  • 辟雍碑的秦字隶书

    辟雍碑

  • 李隆基的秦字隶书

    李隆基

  • 马王堆帛书的秦字隶书

    马王堆帛书

  • 马王堆帛书的秦字隶书

    马王堆帛书

  • 马王堆帛书的秦字隶书

    马王堆帛书

  • 马王堆帛书的秦字隶书

    马王堆帛书

  • 马王堆帛书的秦字隶书

    马王堆帛书

  • 吴让之的秦字隶书

    吴让之

  • 隶书-金农的秦字隶书

    隶书-金农

  • 隶书-金农的秦字隶书

    隶书-金农

  • 隶书-金农的秦字隶书

    隶书-金农

  • 隶书-金农的秦字隶书

    隶书-金农

  • 隶书-邓石如的秦字隶书

    隶书-邓石如

  • 隶书-何绍基的秦字隶书

    隶书-何绍基

  • 隶书-何绍基的秦字隶书

    隶书-何绍基

  • 陈潮的秦字篆书

    陈潮

  • 戴震的秦字篆书

    戴震

  • 古人的秦字篆书

    古人

  • 古人的秦字篆书

    古人

  • 汉印的秦字篆书

    汉印

  • 汉印的秦字篆书

    汉印

  • 汉印的秦字篆书

    汉印

  • 汉印的秦字篆书

    汉印

  • 汉印的秦字篆书

    汉印

  • 汉印的秦字篆书

    汉印

  • 汗简的秦字篆书

    汗简

  • 汗简的秦字篆书

    汗简

  • 会稽刻石的秦字篆书

    会稽刻石

  • 三体石经的秦字篆书

    三体石经

  • 师秦宫鼎的秦字篆书

    师秦宫鼎

  • 师西簋的秦字篆书

    师西簋

  • 史秦鬲的秦字篆书

    史秦鬲

  • 吴大澄的秦字篆书

    吴大澄

  • 吴让之的秦字篆书

    吴让之

  • 杨沂孙的秦字篆书

    杨沂孙

  • 赵孟頫的秦字篆书

    赵孟頫

  • 赵之谦的秦字篆书

    赵之谦

  • 诅楚文的秦字篆书

    诅楚文

  • 会稽刻石的秦字篆书

    会稽刻石

  • 赵之谦的秦字篆书

    赵之谦

  • 吴大澄的秦字篆书

    吴大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