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解释


kǒu   ㄎㄡˇ
◎ 人和动物吃东西和发声的器官(亦称“嘴”):口腔。口才。口齿。口若悬河。
◎ 容器通外面的地方:瓶子口。
◎ 出入通过的地方:门口。港口。
◎ 特指中国长城的某些关口(多用作地名):古北口。喜峰口。
◎ 破裂的地方:口子。

英文翻译


gob   jaws   meatus   mouth   ora   orifice   ostium   scoop   stoma   stomata

详细解释

详细字义
kǒu 
〈名〉
(1) (象形。甲骨文字形,象人的口形。本义:口腔器官,嘴)
(2) 同本义。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 [mouth]
口,人所以言食也。——《说文》
且夫口三五之门也。——《国语·晋语》
口之为言达也。——《春秋·元命苞》
口者心之门户。——《鬼谷子·捭阖》
勺饮不入口七日。——《左传·定公四年》
下有蟾蜍,张口承之。——《后汉书·张衡传》
卖炭得钱何所营?身上衣裳口中食。——白居易《卖炭翁》
(3) 又如:口腹(指饮食);口分(口福);口滑(指吃东西失去控制;说话不谨慎);口辅(面颊。辅:颊);口眼弗闭(放心不下;死不瞑目);口里摆菜碟儿(比喻嘴上说得很好,但无实惠)
(4) 出入通过的地方 [passage]
山有小口。——晋· 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
由接官亭至城门口。——《广东军务记》
俱会大通口。——《玉台新咏·古诗为焦仲卿妻作》
彭蠡之口有 石钟山焉。—— 宋· 苏轼《石钟山记》
(5) 又如:井口;矿井口;火山口
(6) [population]
百亩之田,勿夺其时,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。——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
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。——清· 洪亮吉《治平篇》
(7) 又
视高曾祖时口已不下五六十倍。
(8) 又
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也。
(9) 又如:口赋(古时按人口征收的赋税);口合不敷(口粮不够,难以度日);口井(计口分田,实行井田制)
(10) 言语 [words]。如:口声(议论;舆论;口实;话柄);口重(言语太重,使人难以接受)
(11) 口才[eloquence]
王有女陵,慧有口。——《汉书·淮南王刘安传》
(12) 又如:口沸(说话滔滔不绝,如水之沸腾);口困(说破了嘴);口稳(说话谨慎);口拙(不善言语);口卞(口才;能言善辩)口坠天花(比喻说话有声有色,非常动听)
(13) 指牲口的年龄 [age]。如:口小(牲口年龄小);口硬(指牲口年龄较小,较壮的)
(14) 关口。指长城的关口 [pass]。如:口外(长城以北的地区。亦指关外);口内(泛指长城以内的地区)
(15) [口]∶性质相同或相近单位的管理系统 [departments]。如:归口;农林口;丝毛织品的生产单位应归轻纺口儿管理
(16) 通商码头,港口 [port]。如:五口通商;口澳(港口)
(17) 刃,武器或器具上刀片的切割边 [edge]
刀口不捲。——《水浒传》
(18) 边、沿、圈,物的外缘或边界、常成弯形或圆形 [rim]。如:碗口;杯口
词性变化
kǒu 
〈形〉
口头的。嘴说的,说话的,非书写的 [oral]。如:口词(案件中原告或被告的口供);口谈(口头禅;冠冕堂皇的话);口论(口头论说);口对(口头回答)
kǒu 
〈量〉
(1) 用于某些物品、家畜及人等
发炮数口。——《广东军务记》
(2) 又如:三口之家;一口井;二口猪;一口钢刀

汉语字典

[①][kǒu]
[《廣韻》苦后切,上厚,溪。]
(1)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饮食的器官。
(2)指其他动物发声和进饮食的器官。
(3)人;人口。
(4)特指妇女、少年儿童。
(5)物体内外相通的地方。
(6)出入的通道。亦指口岸。
(7)特指长城的几个重要关口。多用于地名。如:古北口;喜峯口。亦泛指这些关口。
(8)状如口形的破裂处;口子。
(9)指言语。
(10)特指闲言、谗言等。
(11)口才。
(12)告诉;说。
(13)指询问;称道。
(14)谓用口头形式表达。参见“口信”、“口授”、“口陳”。
(15)句;一句。
(16)指口腹。
(17)谓口之味欲;口味。
(18)指牲口的年龄。
(19)寸口。中医指切脉的部位。即两手掌后一寸桡动脉搏动处,包括寸、关、尺三部。
(20)刀、剑的刃。
(21)性质相同或相近的单位所构成的整体;系统。
(22)量词。用于人。
(23)量词。用于表示口腔的容量或动作。
(24)量词。用于语言行为。
(25)量词。用于牲畜。
(26)量词。用于器物。
(27)姓。明有口禄。见《正字通·口部》。

音韵参考

[上古音]:侯部溪母,kho
[广 韵]:苦后切,上45厚,kǒu,流開一上侯溪
[平水韵]:上声二十五有
[唐 音]:*ko?u
[国 语]:kǒu
[粤 语]:hau2
[闽南语]:khau2,khio2

康熙字典

◎ 康熙字典解释
【丑集上】【口字部】 口; 康熙笔画:3; 页码:页171第01
〔古文〕

康熙字典第171页图片

  • 虞世南的口字楷书

    虞世南

  • 沈尹默的口字楷书

    沈尹默

  • 赵之谦的口字楷书

    赵之谦

  • 褚遂良的口字楷书

    褚遂良

  • 柳公权的口字楷书

    柳公权

  • 解伯达造像的口字楷书

    解伯达造像

  • 柳公权的口字楷书

    柳公权

  • 欧阳通的口字楷书

    欧阳通

  • 颜真卿的口字楷书

    颜真卿

  • 颜真卿的口字楷书

    颜真卿

  • 赵佶的口字楷书

    赵佶

  • 智永的口字楷书

    智永

  • 赵孟頫三门记体的口字楷书

    赵孟頫三门记体

  • 智永的口字楷书

    智永

  • 魏碑的口字楷书

    魏碑

  • 张猛龙碑的口字楷书

    张猛龙碑

  • 欧阳询的口字楷书

    欧阳询

  • 沈尹默小字的口字楷书

    沈尹默小字

  • 欧阳询的口字楷书

    欧阳询

  • 欧阳询的口字楷书

    欧阳询

  • 褚遂良的口字楷书

    褚遂良

  • 张即之的口字行书

    张即之

  • 张即之的口字行书

    张即之

  • 行书-米芾的口字行书

    行书-米芾

  • 行书-米芾的口字行书

    行书-米芾

  • 行书-米芾的口字行书

    行书-米芾

  • 行书-集字圣教序的口字行书

    行书-集字圣教序

  • 欧阳询的口字行书

    欧阳询

  • 董其昌的口字行书

    董其昌

  • 黄庭坚的口字行书

    黄庭坚

  • 敬世江的口字行书

    敬世江

  • 李邕的口字行书

    李邕

  • 欧阳询的口字行书

    欧阳询

  • 王铎的口字行书

    王铎

  • 王守仁的口字行书

    王守仁

  • 王羲之的口字行书

    王羲之

  • 王羲之的口字行书

    王羲之

  • 赵孟頫的口字行书

    赵孟頫

  • 黄庭坚的口字行书

    黄庭坚

  • 黄庭坚的口字行书

    黄庭坚

  • 郑板桥的口字行书

    郑板桥

  • 郑板桥的口字行书

    郑板桥

  • 王壮为的口字行书

    王壮为

  • 毛爷爷的口字草书

    毛爷爷

  • 智永的口字草书

    智永

  • 韩道亨的口字草书

    韩道亨

  • 敬世江的口字草书

    敬世江

  • 怀素的口字草书

    怀素

  • 欧阳询的口字草书

    欧阳询

  • 皇象的口字草书

    皇象

  • 沈粲的口字草书

    沈粲

  • 孙过庭的口字草书

    孙过庭

  • 鲜于枢的口字草书

    鲜于枢

  • 王羲之的口字草书

    王羲之

  • 徐伯清的口字草书

    徐伯清

  • 徐伯清的口字草书

    徐伯清

  • 徐伯清的口字草书

    徐伯清

  • 徐伯清的口字草书

    徐伯清

  • 赵佶的口字草书

    赵佶

  • 智永的口字草书

    智永

  • 赵子昂的口字草书

    赵子昂

  • 祝枝山的口字草书

    祝枝山

  • 智永的口字草书

    智永

  • 傅山的口字草书

    傅山

  • 陈鸿寿的口字隶书

    陈鸿寿

  • 吴让之的口字隶书

    吴让之

  • 隶书-金农的口字隶书

    隶书-金农

  • 隶书-金农的口字隶书

    隶书-金农

  • 隶书-邓石如的口字隶书

    隶书-邓石如

  • 隶书-何绍基的口字隶书

    隶书-何绍基

  • 隶书-伊秉绶的口字隶书

    隶书-伊秉绶

  • 邓石如的口字篆书

    邓石如

  • 古人的口字篆书

    古人

  • 三体石经的口字篆书

    三体石经

  • 铜甬的口字篆书

    铜甬

  • 杨沂孙的口字篆书

    杨沂孙

  • 仰嘉祥的口字篆书

    仰嘉祥

  • 赵孟頫的口字篆书

    赵孟頫

  • 左口刀的口字篆书

    左口刀

  • 左口刀的口字篆书

    左口刀

  • 左口刀的口字篆书

    左口刀

  • 邓石如的口字篆书

    邓石如

  • 杨沂孙的口字篆书

    杨沂孙